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校园资讯 > 校园新闻

立德树人 | 家长学校(五十二):塑造积极自我,赋能青春成长——帮助孩子构建积极的自我形象

撰稿:荣发园 校对:余婷婷 初审:唐维球 终审:何劲松 发布时间:2025-10-17 09:15:24 浏览:27 次 【字体大小:

  每一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星星,拥有属于自己的光芒

  在孩子的成长旅程中,积极的自我形象是他们内心力量的源泉,是面对挑战的勇气基石,更是获得幸福能力的重要保障。一个认为自己“够好”、“有价值”、“被喜爱”的孩子,往往更能以自信、乐观、坚韧的姿态迎接学习与生活中的机遇与挑战。本期我们将与您共同探讨,如何帮助孩子构建积极健康的自我形象,让他们从内心认可自己、喜欢自己,绽放出独特的光彩。

理解:什么是自我形象及其重要性

  自我形象是个人对自己所持有的一套比较稳定的看法和评价,它涵盖了对自己能力、外表、性格、价值等多个方面的认知。它不仅关乎孩子“如何看待自己”,也深刻影响着他们“如何感受世界”和“如何采取行动”。

  积极的自我形象并非天生拥有,它需要通过后天的积极体验和重要他人的反馈逐步构建起来。它意味着孩子能够:

  客观认识自己,了解自身的优点与不足。

  总体上接纳和喜欢自己,相信自己的价值。

  对自身能力抱有信心,愿意尝试和挑战。

  具备心理韧性,在挫折中不易全面否定自我。

  拥有积极自我形象的孩子,常常感觉自己是受人欢迎的,因而充满自信,能积极克服困难,大胆做事。而自我形象差的孩子,则常常感觉自己不令人满意,表现出自卑、胆怯、怕做错事。且自我形象一旦形成,便不易改变。因此,早期的科学引导和温暖支持至关重要。

核心:影响孩子自我形象的关键因素

  孩子的自我形象并非凭空产生,它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共同影响。了解这些因素,有助于我们更有针对性地提供帮助。

影响因素

具体表现

对自我形象的潜在影响

家庭环境与教养方式

父母经常批评指责、过度保护、溺爱、放任、或总是将孩子与他人比较。

容易让孩子产生“我不够好”、“我无能”或“只有表现好才值得被爱”的负面核心信念。

重要他人的评价

来自父母、老师、同伴的频繁否定、嘲笑、排斥,或收到的负面标签(如“笨”、“懒”、“内向”)。

孩子可能将这些外部评价内化为对自己的看法,严重损害自我价值感。

个人经历与体验

反复的失败体验(如学业挫折)、难以达到的过高标准缺乏成功和表现的机会

容易积累挫败感和无助感,削弱自信心,形成“我不行”的自我暗示。

社会比较与媒体影响

在学校与同学比较成绩、才艺、外貌;在社交媒体上看到大量“完美”形象。

不合理的比较会让孩子只关注自身短板,产生不切实际的期望,导致自我评价下降。

自身特质与解读方式

天生性格敏感、内向;倾向于关注负面信息放大困难将失败归因于自身能力(“我就是笨”)而非外部因素或努力程度。

更容易体验到消极情绪,形成悲观的思维模式,影响自我评价。

策略:构建积极自我形象的四大支柱

  帮助孩子构建积极的自我形象,需要从认知、情感、行为和环境四个维度系统推进,以下是核心策略和具体方法:

  3.1支柱一:提供无条件的爱与接纳——奠定安全基石

  • 无条件的爱是孩子形成“我值得被爱”这一核心信念的基础。这意味着您的爱不应与孩子的成绩、表现或行为挂钩
  • 分离行为与价值:让孩子明确知道,即使他犯了错、失败了,您对他的爱也丝毫不减。您可以批评他的某个行为(如“这次没考好,我们要一起找原因”),但绝不能否定他的人格和价值(如“你真是个笨孩子”)。
  • 全然的接纳接纳孩子的独特性,包括他的气质、性格和不完美。对于天生内向敏感的孩子,不要强迫他变得外向,而是帮助他发现内向者的优势(如观察力强、思考深入)。

  积极的沟通:多用“我注意到...”、“我欣赏你...”、“谢谢你...”等句式开启对话(如“我注意到你今天努力控制了情绪”、“我欣赏你帮助同学的热情”)。每天至少给予孩子一次真诚的、具体的积极关注

  3.2支柱二:帮助孩子获得能力感与成就感——积累自信资本

  能力感(“我能行”)是自信的直接来源。它需要通过不断的成功体验来积累。

  • 创造成功机会:根据孩子的年龄和能力,安排他一定能完成的任务(如自己叠衣服、为植物浇水)。成功完成任务的体验本身就能带来愉悦和自信。
  • “小步快跑”原则:将大目标、难任务分解成一系列小而具体、孩子稍作努力就能完成的步骤。每完成一个小步骤,就和他一起庆祝一次微小的成功。
  • 关注努力与过程表扬孩子的努力、策略、专注和进步,而非仅仅看重结果和天赋。可以说“你这道题的解题思路很清晰”、“这次比上次多记住了两个单词,有进步!”,而非简单的“真聪明”。
  • 培养兴趣与特长全力支持孩子发展一项他真正热爱的兴趣爱好。这能成为他自信的“根据地”,让他在擅长的领域发光,体验深度投入和成功的喜悦。

  3.3支柱三:引导现实积极的自我认知——转变思维视角

  帮助孩子学会客观、全面、善意地看待自己,是构建积极自我形象的核心。

  • 做孩子的“优势探测器”:有意识地观察、记录并告诉孩子您在他身上看到的优点和长处(如善良、有好奇心、幽默感)。还可以鼓励他通过写“优势日记”或制作“我的优点罐”来主动发现自己的闪光点。
  • 赋予消极事件新的意义:当孩子遇到挫折时,引导他避免以偏概全(“我只是这一科没考好,不是我整个人都失败了”),并将失败视为学习和成长的机会(“这次错误告诉我们下次复习要更注重基础概念”)。
  • 减少有害比较坚决避免将孩子与其他孩子(尤其是“别人家的孩子”)进行横向比较。鼓励孩子与“过去的自己”比,关注自己的成长和进步。
  • 塑造积极的自我对话:教孩子注意脑海中的声音,用积极、鼓励的内心语言替代苛刻、贬低的自我批评。例如,将“我肯定不行”转变为“这有点难,但我可以试一试”;将“我太笨了”转变为“这次没做好,下次我需要换种方法”。

  3.4支柱四:营造鼓励尝试的成长环境——提供实践舞台

  安全、包容、鼓励探索的环境,是孩子敢于尝试、不怕犯错、从而建立自信的土壤。

  • 给予自主权和选择权:在安全范围内,让孩子自己做选择和决定,小到每天穿什么衣服,大到周末家庭活动如何安排。这能传递出“你的想法很重要”的信号,培养自主感。
  • 允许并接纳犯错:明确告诉孩子“犯错是学习过程中最正常不过的一部分”。当孩子犯错时,共情他的感受,并引导他关注如何从错误中学习和改进,而不是沉溺于懊悔或羞愧。
  • 重视孩子的作品和想法认真对待孩子的作品,如在家中设置一个区域陈列他的画、手工作品或获得的奖状。认真倾听他的想法和意见,即使它们听起来很幼稚。
  • 鼓励社交与贡献创造机会让孩子与不同年龄的伙伴交往,锻炼社交技能。鼓励孩子为家庭、班级或社区做力所能及的贡献(如做家务、参与志愿活动),让他体验到自身的力量和价值感。

实践:日常可用的具体方法与话术

  以下是一些融入日常生活、简单易行的方法和建议您使用的语言:

应用场景

可尝试的具体方法

可使用的语言示例(供参考)

当孩子完成

某事时

给予具体、描述性的表扬,而非笼统的“真棒”。

“我看到你把书桌收拾得很整洁,书本都分类放好了,真有条理!”(而非“真乖”)

当孩子遇到

困难时

共情他的感受,表达信任,引导他聚焦解决。

“这道题确实有点难,有点挫败感很正常。我相信你一定能找到办法,需要和我一起讨论一下吗?”

当孩子犯错时

先共情,再将人与事分离,最后聚焦学习与解决。

“牛奶洒了确实让人懊恼(共情)。我们来一起清理干净(解决问题)。下次端杯子时怎么样更稳当呢?(学习改进)”

日常沟通中

多使用鼓励性和赋予力量的语言。

“你决定就好。”“我相信你的判断。”“你想怎么安排?”

回顾一天时

每天睡前可以和孩子聊聊“今天哪个瞬间让你觉得自己很棒?”或“今天遇到了什么挑战?你是怎么应对的?”

 

协同:家校携手,共筑健康自我

  构建孩子积极的自我形象,需要家校理念一致,形成合力。

  • 家庭:主要负责提供无条件的爱与情感支持在日常生活中创造积累成功体验的机会引导孩子形成积极的自我认知。及时与老师沟通孩子的兴趣特长和在家中的闪光点。
  • 学校:老师会在集体环境中创造多元化的成功机会(如不同主题的活动、展示),给予每个孩子积极的关注和具体的肯定,并在学科教学中渗透成长型思维和积极心理的培养
  • 沟通一致:家校保持沟通,共同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孩子全面评价孩子的成长避免仅以学业成绩作为唯一标准,协同帮助孩子发现自己的独特价值和优势。

结语:用爱和智慧,点亮孩子心中的光

  帮助孩子构建积极的自我形象,是一个春风化雨、长期积累的过程。它无法一蹴而就,但其带来的内在自信、自我价值和情绪韧性,将让孩子终身受益

  正如教育专家所言:“让孩子明白,他的存在本身就有价值,而非只有表现好时才被认可。” 让我们家校携手,用欣赏的眼光、耐心的等待和坚定的信任不断在孩子心中播撒自信的种子,陪伴他们接纳自我、绽放生命,成长为内心充盈、自信从容的年轻人!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