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一点小改变,沟通更近一步
各位合肥五中的家长朋友们,大家好!这里是合肥五中心理咨询室。高中阶段,孩子从青春期迈向成年,学业压力增大,独立意识增强,亲子关系也面临挑战。许多家长发现,曾经无话不谈的孩子渐渐关上心门,沟通变得困难。
其实,孩子并非故意疏远,他们每天应对课堂、作业、考试的多重压力,内心渴望被理解,却常觉得家长只关心分数。今天,我们就来分享几个让亲子沟通更顺畅的小技巧。
一、创造“无压力”沟通氛围
试试每天固定一段“非说教时间”(如睡前、散步时),主动分享自己的小事:“今天上班遇到件有趣的事……”用轻松话题降低孩子的防御感,避免一开口就问“作业写完了吗?”。
对内向或青春期的孩子,可以一起做手工、做饭、玩游戏时聊天,减少对视压力,让孩子在放松状态下自然表达。如果孩子说“不想聊”,请尊重他,回应:“好的,等你想聊了,妈妈/爸爸随时在。”
二、用“倾听+共情”接住情绪
当孩子抱怨“今天同学嘲笑我”时,首先认可情绪:“被嘲笑一定很难受吧。”接着倾听:“他们说了什么?你当时怎么想的?”最后给予支持:“需要妈妈陪你想想办法吗?还是你想自己处理?”——给孩子处理问题的权利。
少问分数,多聊感受。孩子考完试回家,别急着问成绩,递上一杯水说:“今天考试辛苦了,累不累?哪科题目觉得难?” 当孩子抱怨作业多,不要否定:“别人都能做完,怎么就你觉得多”,而是说:“听起来任务确实重,要不要先歇10分钟,吃点水果再写?”
三、避免沟通“雷区”
别做“问题连环问”:“上课认真听了吗?”“作业写完了吗?”“有没有和同学闹矛盾?”……密集提问像审问,会让孩子沉默逃避。
别在情绪激动时说教:看到孩子长时间玩手机或成绩下滑,先深呼吸平复情绪,避免说出伤人的“气话”。
不要翻旧账:针对当前问题沟通,总提“你上次也是这样”会让孩子放弃交流。
四、巧用“留白”艺术
给孩子情绪和表达的空间。带着情绪沟通,容易忽视客观事实。管理好自己的情绪,并接纳尊重孩子的感受,允许他们出现负面问题和延迟满足。
避免唠叨,说得过多易使孩子麻木,对家长的话置若罔闻。尝试用少而精的问题引导孩子思考,表达自己的想法与诉求。
五、不同年级沟通侧重
高一:孩子处于心理断乳期,感情内隐,希望从父母束缚中解放。多给予自主空间,尊重他们的独立思考。
高二:易出现动荡和茫然,偏科现象明显,孤独感和焦虑感较强。多鼓励,帮助明确目标。
高三:思想压力和心理波动突出。信心型、迷茫型、放弃型分化明显。根据孩子状态,给予具体支持,不要过度施压。
沟通的前提是关系——当孩子确信“无论我说什么,父母都会接纳我”,自然愿意打开心扉。请家长多些耐心和理解,用持续的尊重与温暖,让孩子感受到沟通不是审判,而是温暖的连接。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