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校园资讯 > 校园新闻

五育融合 | 纸上烟霞起 足下万里春——合肥五中2024级高一级部研学游征文优秀作品(六)

撰稿:高一(1)班 赵田安琪 校对:李晓梅 初审:朱昱晨 终审:何劲松 发布时间:2025-06-13 14:42:13 浏览:303 次 【字体大小:

会游的“鱼灯”

  非遗馆的晨光里,我们握着手机鱼贯而入。导游的讲解词还没说完,快门声已经此起彼伏地响起。直到那堆鱼灯材料被摆在桌上——细竹条和彩纸,还有老人们世代相传的榫卯技艺。最初的不耐烦很快变成了窘迫,我们这才发现,那些在照片里看起来精美的非遗技艺,原来需要如此笨拙而虔诚的触碰。

  非遗文化体验馆里弥漫着浮躁的气息。学生们拿到鱼灯材料后,很快就被复杂的榫卯结构难住了。有人被木刺扎得直甩手,有人对着歪歪扭扭的骨架发愁。“我做不来这个!”一个女生把半成品往桌上一扔,转而和同伴举起鱼灯材料就比着剪刀手自拍。角落里,一个男生早已打开手机游戏,对老师欲言又止的目光视若无睹。非遗传承人那句“鱼灯要会游,才是活的”的感叹,淹没在一片拍照打卡的喧闹中。

3.jpg

摄影吕慧

  这场景似曾相识。早晨我们在楚文化博物馆,随着工作人员推开厚重的玻璃门,依次走进了宽敞明亮的大厅。初夏的阳光透过顶上的玻璃洒进大厅,为馆内镀上一层温暖的金色。馆内光线柔和,精心设计的灯光将每一件文物都衬托得格外庄重。四壁陈列的青铜器泛着古朴的光泽,彩绘陶俑栩栩如生地展示着古人的生活场景,玻璃柜里陈列的青铜剑虽然锈迹斑驳,却依然能让人想起当年的锋芒。但是当讲解员深情介绍楚漆器时,最先响起的不是赞叹,而是“能拍照吗”的询问。导游的讲解词还没说完,快门声已经此起彼伏地响起。青铜器在玻璃展柜中静默,而我们正忙着把千年文明裁剪成手机屏幕的尺寸。

1.jpg

摄影:崔月娥

  “那个图案和我衣服的花纹一模一样哎”指着漆盒上精美的纹饰时,大家不约而同地围拢过来,有人翻资料对比,有人讨论纹路走向,小林把纹路快速地绘在笔记本上,我告诉他我找到了这个纹路的前世今生……阳光洒进展柜,古老的纹饰在专注的目光中熠熠生辉。

  “快看我的鱼灯骨架成型了!”小班同学兴奋的喊声划破了沉闷。她手中灵动的鱼形骨架像一束光,照亮了整个教室。原本抱怨的女生放下手机,认真地请教起拼接技巧;那个玩游戏的男生也凑过来,在传承人手把手的指导下完成了自己的鱼灯。此起彼伏的讨论声中,鱼灯渐渐在每个人手中“游”了起来。鱼灯歪斜的竹骨上,跳动的不仅是彩纸与颜料,更是一个民族千年不息的脉搏。我似乎看见游动的鱼灯从《庄子》“相濡以沫”的哲思,游到柳宗元笔下“往来翕忽”的灵动,再游到今日非遗传承人手中的竹骨彩纸,这条文化之鱼游过了战火纷飞的年代,游过了百废待兴的岁月,如今正游向民族复兴的星辰大海,从未停止。

2.jpg

摄影:吕慧

  阳光穿过大门,将五彩斑斓的鱼灯映照得更加绚丽。这些承载着传统文化与现代创意的鱼灯,不仅留在了手机相册里,更深深地印在了同学们的心里。这一刻,古老的非遗技艺在新的时代焕发出勃勃生机。那些初时抱怨的同学们,何尝不是当代中国的缩影?我和同学们一度在现代化的浪潮中迷茫,将传统视为陈旧之物,把文化传承简化为社交平台上的“打卡”行为。而此时的我们,投注了极大的专注,获得了精美的成果和付出努力后的喜悦,态度的转变不正是“文化自信”的生动写照吗?从简单模仿到守正创新,这条觉醒之路,与鱼灯从歪斜到灵动的过程何其相似。今日之中国,正以更加从容的姿态守护文化根脉。那些被精心制作的鱼灯,终将在更广阔的天地里游弋——它们会游进学校的课堂,游进社区的活动,游向世界的舞台。正如老人所言:“鱼灯要会游,才是活的。”中华文明之所以历久弥新,正因为我们既懂得坚守本源,又勇于与时俱进,它正在新时代青年的手中,焕发出更加夺目的光彩。这条文化之鱼,必将带着中华民族的智慧与情怀,游向更加辽阔的未来。归途的大巴上,同学们复盘研学游的“收获”,鱼灯在行李架上,随着车身的晃动起舞。窗外,暮色浸润了琅琊山的轮廓,山脚下的霓虹灯闪烁,红的,绿的,黄的,也在夜色中游动,如同无数巨大的、变形的鱼灯。这鱼,终究是游到九万里去了。

作者:高一(1)班 赵田安琪

指导老师:龚倪格格 吕慧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