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古代小说中,曹雪芹的《红楼梦》是一座卓然矗立的小说艺术高峰。作者在日常生活的细腻叙写中寄寓对社会人生的透彻观察和深刻思索,对于当代高中生而言,研读这部作品,不仅需要穿透文字表层,更要在叙事中探寻背后的美学价值与人文精神。3月24日至3月28日,合肥五中高一语文组开展了《红楼梦》整本书阅读课展示活动,课型涵盖推介课、精读课、阅读分享课,三位老师在课堂上表现了不一样的精彩。
3月25日下午第一节课,龚倪格格老师在高一(2)班上课,主题为“读‘判词’探红楼人物”,本节课设置三大活动:通过"原应叹息"四春判词文化典故解读和汉字谐音拆解十二金钗姓名,揭示贵族少女的人生轨迹;从丫鬟小厮的命名艺术切入,透视主子性格特质;更借螃蟹宴诗歌博弈,剖析宝钗黛玉灵魂共鸣与命运隐喻。课程突破传统文本分析,将连连看、分类游戏等现代形式融入经典研读,带领读者在互动中层层剥开人物命运伏线,深度把握“千红一哭、万艳同悲”的悲剧内核。
3月28日上午第三节课,吕慧老师在高一(1)班,展开主题为“红楼梦的另类打开方式”的课堂教学。活动新颖,内容活泼。通过你演我猜,MBTI测试,创意推销等形式,让学生们在欢快的氛围中深刻感受到了《红楼梦》的魅力。课后,同学们纷纷表示,原来大观园里的生活,并不止书中描写的那么简单。
3月28日上午最后一节课,刘臣臣老师在高一(5)班展开“诗社试炼”的活动课,让学生们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了大观园里的生活。在抢答中,同学们眉头紧锁,在脑海中将判词与人物一一对应。在角色扮演中,林黛玉初入贾府,贾宝玉的形象深入同学们的记忆中。在思辨中,同学们思维展开碰撞,就“若宝黛顺利成婚,二人是否会幸福”展开辩论。虽然观点不同,但却加深了对作品的理解。
三位师者执判词为炬,在青春的课堂上点燃了经典重生的星火。当00后遇上300年前的文学密码,这场跨越时空的对话正衍生出无限可能。我校整本书阅读的深耕实践,正彰显了“以文化人,以美润心”的教育追求。通过解密判词中的隐喻系统,师生共同探寻经典文本中的人文精神与生命智慧,让传统文化成为滋养心灵的活水源泉。期待更多学子执卷而行,在传统与现代的交汇处,走出属于自己的文化传承之路。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